pg电子试玩入口-pg电子游戏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康熙最忌惮的劲敌,号称半人半仙,他死后康熙当众跪地,名字耳熟-pg电子试玩入口

每天读宋词 2023-09-21 02:24:44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血性男儿一般不会轻易留下眼泪,除非是真的遇到了能够触及心弦的事情。而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自然也是如此。可是他在打败了噶尔丹之后,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跪在黄河边哽咽。康熙为了等待这一天已经付出了太多,而且还曾经三次御驾亲征。

那么,这个曾经被称为半人半神的转世活佛噶尔丹,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他又为什么能够让康熙皇帝激动下跪呢?噶尔丹出生于公元1644年,于1697年去世,曾经是准格尔部的首领也是让康熙头疼不已的狠角色。1670年的时候,他的兄长在集团内部的统治斗争中惨死。

于是,噶尔丹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立刻决定返回蒙古,并且顺利地夺取到了准格尔部的统治权。后来,在噶尔丹的统治之下,准格尔部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噶尔丹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康熙皇帝为了能够剿灭这些小动作不断的乱臣贼子,甚至前后三次御驾亲征。

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任何人都没能想到噶尔丹会从西藏赶回蒙古继承。因为在噶尔丹出生后不久,很多人就认为他是转世的活佛,因此他也被送去了拉萨。随后,噶尔丹就拜四世班禅为师,学习了很多佛道佛法知识。如果不是1670年发生了一场内讧,噶尔丹的兄长被人杀害,也许噶尔丹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拉萨。

而且让人们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拉萨的僧侣们统统支持噶尔丹重返蒙古夺回大权。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的确如此。而且噶尔丹甚至还建立起了准格尔韩国,并且趁热打铁出兵天山,接着又深入漠北腹地。当时康熙皇帝也曾经派自己的亲哥哥去剿灭噶尔丹,但是自始至终都没能伤及根本。

1694年,因为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首领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康熙皇帝便下令让所有的部落首领都来朝廷里会盟。但是噶尔丹却充耳不闻般拒绝了会盟。他的一番举动彻底的惹怒了康熙皇帝,因为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向他挑衅。所以康熙皇帝决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亲自率领大军荡平噶尔丹。

康熙御驾亲征,再加上挑选的都是精锐部队,所以在经过了昭莫多一战之后,噶尔丹的主力几乎都被歼灭。而且此时噶尔丹的根据地也被自己的侄儿占领,他手下的大将们也都纷纷逃窜。可是即便如此,噶尔丹还是下定决心拒不投降。

于是在康熙36年的时候,皇帝又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出发了。而当他们行至黄河边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噶尔丹服毒自杀的消息。康熙终于去除了心头大患,与此同时,他也感到非常激动,甚至当时跪在黄河大堤上泪流满面,向臣下诉说自己的喜悦之情。

姚启圣,求康熙骂姚启圣的千古之骂

求康熙骂姚启圣的千古之骂出自电视剧《康熙王朝》:

康熙: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

姚启圣:皇上!

康熙:你这个老叫化子,你不是不能做官,你的心里有太多的恨!你愤世嫉俗、藐视权贵、讥讽大臣。你宁可去养马,也不愿入朝为官。

姚启圣:皇上骂的好!

康熙:在你心里,你总以为我们满人不及你们 *** ,不及你们的孔孟之学……姚启圣,你现在跪在朕的面前,朕知道,你的心里看不起朕!

姚启圣:皇上骂得痛快,老叫化子听着也痛快!该骂该骂!

康熙:朕现在就想杀了你。

姚启圣:臣知道,皇上不会杀了老叫花子。

康熙:哦?

姚启圣:皇上是圣君!明君杀人,圣君诛心!

康熙:明珠啊,你说的不错啊,这只癞蛤蟆,嘴刁毒得很!姚启圣,朕要告诉你,朕既杀人,也诛心。明日讲经日筵,朕要与你辩经,题目,你随便出。

姚启圣:皇上,臣从龙辇上皇上读的书就知道,皇上早已经博古通今,臣是辩不过皇上的

扩展资料

千古一骂的原因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等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

参考资料姚启圣

康熙为什么总是杀死功臣,例如周培公,姚启圣,魏东亭康熙并没有杀功臣,周培公,姚启圣都是老死,魏东亭只是文学作品中杜撰的。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 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 *** 。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 *** 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参考资料:-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年间姚启圣和施琅是什么关系?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很复杂。

师生关系:施琅曾在姚启圣门下求学。

好友和姻亲关系:姚启圣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举荐施琅,足见两人关系之深。而且,两人还有姻亲关系,姚启圣的妹夫为黄锡衮;而黄锡衮的妹夫是施琅。

同事和政敌关系:姚启圣时任福建总督,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各执己见,加上权力之争,矛盾日深。扩展资料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 *** 。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

参考资料:-姚启圣

-施琅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的姚启圣最后怎么样了?有没有处死他?康熙二十二年,姚启圣背部旧病复发,很快病故,享年六十。《康熙王朝》里面没有处死的记载和改编。

电视情节很多有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记载,大多隐喻当时的时事政治,现在的 *** 是比较热门的话题。

扩展资料:

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因被当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

参考资料:-姚启圣

*** 姚启圣立下大功,为何康熙重赏施琅却不赏他?因为姚启圣之巧舌如簧,经常擅议朝政,加上康熙想 *** ,他没有看清楚康熙实际想法,就瞎折腾,所以康熙没有给他记功了。

首先说一下其实康熙是非常不喜欢姚启圣的,因为姚启圣从来就没有归顺朝廷,他老是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满族皇权的统治,还有经常对官场陋习说说道道的,就让康熙非常讨厌他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之人,简单说就是会弄着上位者心里非常不舒服了。

其次是姚启圣冷嘲热讽和擅议朝政,那么在上位者看来就是妖言惑众了,可以会动摇朝政根基,会动摇百姓对 *** 的信心,那么康熙怎么看姚启圣怎么都不顺眼,虽然姚启圣在 *** 做了很大的贡献,架不住康熙不喜欢他呀,所以就没有他的份了。

同时也派遣了军队直接渡海,攻下了金门、厦门,也招降朱天贵、杨彪等人,开始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

最后攻下台湾了,台湾当时的上位者是郑克塽,历史上称延平王,他表示愿意对清称臣。姚启圣也不想打仗了,就跟康熙说延平王想要投降,做大清的臣子,康熙肯定不同意,可以直接收回台湾,还要把控制权给人家,是不是傻的。

也是因为这样康熙就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并且取得成功了。最后康熙重赏施琅,姚启圣没有给康熙收拾都算不错了,就不要说赏赐了。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做了什么让康熙对姚启圣恨之入骨?姚启圣最开始是周培公推荐过来的,一开始他其实是不受重用的。

尤其是在康熙帝面前,他曾经还因为太过于傲气,被康熙帝扔进了监狱。所展现出的主要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他对于康熙帝来说,不是康熙帝所需要的那种臣子。

因为姚启圣这个人太清楚,心思太过于透彻,对于当时的一些朝政时事都看的特别的明白。而对于康熙帝来说,他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而并不是一个政治家,讽刺家。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康熙帝和姚启圣所代表的两个民族之间所产生的激烈碰撞。我们也知道,在当时清朝的社会,由于满人统治天下,所以诞生了非常严苛的一个阶级制度,而汉族则是所有子民当中最末等的一个民族。

对于曾经统治天下几千年的汉族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同时,更不赞同对于民族之间划分阶级这样一个制度。姚启圣就曾经因为此事直接和康熙帝表达了他的不满之情,但也许是因为姚启圣这个人太过于直来直往,于是,在言语间得罪了康熙帝。

不仅如此,你与一个满人的最高统治者讨论满汉之间阶级问题,无疑就是在指责他的这项政治制度有问题,也是在变相的打脸。所以说,康熙帝怎么可能会对姚启圣有好感。

另外一方面,他对姚启圣恨之入骨,是因为他的透彻和视野的开阔,给了康熙帝十足的压力。让他感觉无论做什么事情,使用什么样的计谋都能被姚启圣看透,像看一个小丑跳舞一般。

历史上有西湖候吗,康熙王朝里面封姚启圣为西湖候,真有这个爵位吗?没有这个爵位,明显是作者编造的,整个清朝封侯的 *** 只有曾国藩,位列第一的公爵没有,再就是伯爵也就左宗棠、李鸿章寥寥几人。姚启圣也没有被封西湖侯,而是 *** 后便返回福州,不久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为当地土豪侮辱,因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姚启圣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

剿靖南王

(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进入浙江境内,攻取温州、台州、处州等下辖县。康熙皇帝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募壮兵数百,赶赴康亲王麾下效力。姚启圣被委任为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亲王将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康熙皇帝,姚启圣因而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后随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的叛兵。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与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将木城焚毁,斩杀众多耿军,乘胜收复云和县。

同年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征讨耿精忠,军队攻入仙霞关,逼近福建,耿精忠投降。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当时郑成功之子郑锦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清军前往征讨。吴三桂麾下将军韩大任骁勇善战,被称为“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试图与郑锦会合。姚启圣将其说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

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康熙十八年

(1679年),刘国轩等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

病逝福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背部旧疾复发,很快病故,终年六十。朝廷商议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仍亏欠四万七千帑金,应予追缴。康熙皇帝感念姚启圣生前劳苦,免于追缴。

《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记载。

扩展资料

台湾收回后,功成名就的姚启圣立即选择了归隐,盛情拒绝了康熙的重用。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一是姚启圣身上有中国历来读书人的骨气、硬气、傲气。他骨子里看不起马背上起家的清王朝,就连明珠和索额图两个重臣他都不放在眼里,羞于与他们为伍,所以康熙既爱他又恨他。

二是他清楚朝廷一直防范着 *** ,周培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汉臣立下统一之功,又做到如此高的位置,怎能不引起满洲统治阶层的忌惮。姚启圣早年的经历以及此前周培公的下场,历历在目。

他这么一个有着大功的倔老头,对于皇帝而言,最终也会是一个难题。与其被朝廷来个“鸟尽弓藏”,还不如自己离去,留个身后名。

康熙其实也早看出姚启圣的心思,他虽欣赏姚启圣的才干与品质,但作为一个异族皇帝,一样也忌惮姚启圣。可放他回乡又不大放心,所以康熙帝驳了姚启圣的请求,封他为“西湖候”,并赏赐了一座大宅子和上千册书籍给姚启圣。一方面是皇恩浩大,另一方面是就近监视。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呢?

其实我是不大赞同将鳌拜看作是乱臣贼子的,鳌拜对大清朝是很真诚的,所以说从根本上来看,鳌拜并没有要反清朝的心意,他也没有想要将康熙皇帝取而代之。好百当时手里确实握有40万重兵,如果他想要反清朝的话,他也不会等到最后自己被制服的时候还一头雾水,这一切只是因为鳌拜没有反心,他也不想取代康熙皇帝,而自己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帝,所以他并没有在紫禁城内造反。

鳌拜是满清重臣,也是顺治皇帝留下的四大摄政王之一,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出身瓜尔佳氏的鳌拜是镶黄旗人,鳌拜本人也是清代三代元勋。但到了辅佐康熙期间,鳌拜似乎就按耐不住了,屡屡在朝中擅权夺政,对康熙皇帝屡屡施于重压,但是康熙皇帝不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幼小皇帝,康熙皇帝虽然年幼,但却将鳌拜的这种为非作歹看在了眼里,最终引起了康熙对他的忌惮,而后康熙成功设计将其制服并囚禁一生。

康熙皇帝对为非作歹的鳌拜并没有处以极刑,完全是考虑了鳌拜对清朝的贡献,这一点我认为康熙皇帝做的还是比较合理的。或者我们单从鳌拜,最终没有选择造反来看,鳌拜对清朝是很忠心耿耿的,他想的就是架空皇帝,然后手里握有权力。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清朝名正言顺的皇帝是康熙皇帝,那么康熙皇帝既然存在,他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出现。

顺治帝当时留下的遗嘱很清楚,指定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由于悬液当时年纪太小,所以说顺治帝一并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玄烨继承大业。顺治帝的这份安排是没有错的,毕竟当时玄烨年纪太小,而且考虑到外戚专权,便留下了这四位辅政大臣。鳌拜当时虽然处在四位辅政大臣的末位,但其实在后期,鳌拜已经暗自居首。


由于一生战功赫赫,再加上鳌拜的地位位高权重,尤其在年纪上,鳌拜相比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还算是年轻的,所以说鳌拜在辅佐康熙皇帝期间,简直活出了如日中天的味道。当时的鳌拜,他的气焰早已压制了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如若不然的话,鳌拜又怎么敢想要架空皇帝、独揽大权呢?

鳌拜对大清朝是很忠心的,从他没有选择反叛就能看出来。当时鳌拜由于资格老,而且处于位高权重的地位,面对着刚刚即位的小皇帝,在鳌拜心目当中,他认为这个小皇帝是无能的,这么小小年纪,怎么可能会懂一些国家大事呢?倒不如国家的一些政事让他代皇帝做决定呢!于是鳌拜的野心逐渐显露,而且屡屡针对康熙皇帝,当康熙帝将他看在眼里,并对他产生忌惮之心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的鳌拜,已经在作茧自缚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pg电子游戏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pg电子游戏的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pg电子游戏的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