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试玩入口-pg电子游戏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韩择木-pg电子试玩入口

佚名 2023-06-05 23:20:11

韩择木

韩择木,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活动于开元年间(713~740)。韩愈叔父。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择木善八分,虽无唐玄宗八分那样浑厚,可是很秀劲。《述书赋》说“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隶学自古推蔡邕为最妙,韩氏宗蔡邕法。可见择本能追蔡邕遗风,风流闲媚,故有“中郎中兴”之称。这足以说明择木隶法造诣之高。其石刻存世较多,主要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惟独《荥阳王妃朱氏墓志》为楷书,笔法清劲可爱。《告华岳文》,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742)刻。在陕西华阴县岳庙。韩赏撰,韩择本书。隶书,20行,行15字,额篆书“开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建”10字。石完好无缺。此碑书法,端庄严谨,这也许是受时代风尚影响的缘故。然细察局部,却不乏活泼、灵动处。此碑写得非常美丽,极受人们欢迎。明赵崡《石墨镌华》谓其书:“虽姿字不至峻茂,而严正可畏。”

◇作品赏析◇

唐叔良溪居原文_翻译及赏析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明代·张羽《唐叔良溪居》 唐叔良溪居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赞美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书斋,我就思绪无穷。书斋是如此的玲珑别致,旷野一览无余。
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济世、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问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这样的无事之人又有几多?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张羽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核舟记

明代 :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国中文言文 , 咏物 , 赞美技艺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唐代·杜牧《沈下贤》 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追忆 , 怀人赞美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先秦·左丘明《驹支不屈于晋》 驹支不屈于晋

先秦 : 左丘明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

展开阅读全文∨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古文观止 , 赞美写人

河东访古5(夏县编)

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名夏县。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 禹 都平阳,或都安邑。”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启 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安邑(今夏县)人,夏朝开国君主。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传说禹王城是禹、启的都城;战国时期为魏国国都;秦、汉及晋时为河东郡治所,面积13平方公里,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初,晋献公因大夫毕万随其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将魏地(今芮城)赐封给毕万。毕万之后因封地而改姓魏,至 魏绛 协助晋悼公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受封安邑,魏氏遂从 “魏”徙治安邑。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斯(魏文侯)在安邑建都,即现在夏县的禹王城遗址。魏惠王31年(前339年),魏国都城迁往大梁 (开封) 。

东汉末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出,进驻安邑,在这里郊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安。半年后,经闻喜去洛阳。

禹王城遗址有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大城为郭城,中城为都城(在大城西南部),小城为宫城(在大城中央、中城东北部),禹王台为祭禹之所(在小城东南角外)。

禹王城遗址内有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禹王台又称青台,系方形夯土台,高11米,东西长58米,南北宽70米,为历代祭禹之所。

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载:“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念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晋阚駰《阚駰十三州志》云:"夏禹台,在夏县西北十五里,其地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涂山氏台,谓之青台,上有禹祠。"

汉文帝时禹王台上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正殿悬匾“文命阁”,殿内正中供奉大禹,两边供奉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功臣,台后有涂山氏娘娘殿。献亭匾额“胼胝山川”,左有启祠,右有少康祠。庙门匾额“万福来朝”。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左右走廊四十八间及唱戏大舞台,广场十亩,周围莲池五亩。禹王庙,汉、元、明、清均有重修,1940年代毁于战火。

站在禹王台上,回想涂山氏与大禹新婚后即分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想象着青台高阁下,落日余辉中,百鸟归巢时,涂山氏伫望家乡,那是一种什么心境——“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现在台上建有三间简陋的大禹庙。

我注意到禹王台没有野生树木,看护的老人说:“这几颗臭椿树就是野生的,只有臭椿树,应了老百姓说的‘’’臭椿为王’”。

这是明代建造的下水通道。

可见夯层

夏朝终结于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的夏桀,那场终结夏朝的鸣条之战,发生在禹王城以北的 鸣条岗。 夏桀杀了犯颜直谏的忠臣关龙逄,关龙逄成为“死谏开先第一人”。关龙逄是关氏始祖,后世关羽成就了关氏最高的荣耀。

夏县裴介镇墙下村,因位于禹王城城墙下而得名。 墙下关帝庙 ,2019年10月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堂满天下,除了解州数墙下”,这话有点夸张,但墙下关帝庙称为村级最大的关帝庙应该名副其实。

墙下关帝庙,原关王庙,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现存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正殿两侧建有配殿。

乐楼兼作大门,上下二层,底层辟为过道,上层为舞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十社灯酒会重修戏楼谨志”题记。立柱间门框板上镌刻楹联数幅:“玉振金声点破炎凉世态,清歌妙舞由传古今人情”、“不大地方可作家国天下,寻常人物能为文武鬼神”、“一梦占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

乐楼前是看亭。看亭在这组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粗柱支撑,横粱、斜梁和条梁不同结构挑承屋顶重压,是古代建筑力学高水平的标本;彩绘、木雕的龙凤、人物、鸟兽、花卉等造型布满整座建筑,形象逼真、极为精美;琉璃屋顶,高贵气派。

我怀疑看亭实为献亭。从宗庙营建法式看,没有看亭之说;从情理分析,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不会设计给民众看戏;从庙中康熙28年《重修关帝大门乐楼记》碑文看,记载有正殿、寝殿、献亭、卷棚,并无看亭,当然可以是后来所建,但其规格超过正殿、献亭,有点匪夷所思。

乐楼、看亭、献亭

看亭、献亭、卷棚

献亭、卷棚、正殿、配殿

进入献亭,中间是卷棚,后面是正殿。

站在正殿门口回身看卷棚和献亭。

夏县水头镇大张村 薛嵩墓 ,就在村外的田地里,有碑有冢,刚建了碑亭,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嵩,薛仁贵的孙子,薛楚玉之子,膂力骑射了得,年十五随其父突围朝战,控弦夜猎,以勋著受署辕门,曾入宿卫(禁卫军)。

范阳、幽州节度使薛楚玉与其兄薛讷实行军事改革受到保守派排挤而被免官,这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中,薛嵩在家族被排挤、自身被打压的情况下,加入叛军,成为安庆绪手下大将。安庆绪失利后,派薛嵩求救于史思明,言禅让之礼,这说明薛嵩在安庆绪军中有相当的地位。后薛嵩在叛军失败、朝廷招降下,率相、卫、洺、邢四州及所部精甲三万“反水”,被朝廷任命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嵩谨奉职,颇有治名,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大历七年(772)冬薨于磁州,次年十月归葬于夏县先将军之茔中。《光绪山西通志》:“薛嵩与祖仁贵、考楚玉并葬县西四十里。”

薛嵩是《薛刚反朝》中薛刚的历史原型,戏剧故事与史实相去甚远,只有反过朝廷这一节相符。

碑亭里是唐大历8年(773年)神道碑一通,通高604厘米,稳固雄浑,气势恢宏,历经千余年而依旧挺拔。

《薛嵩神道碑铭》为唐代宗时隶书巨制,碑文记载了薛嵩生平及薛氏兴代,由尚书礼部郎中程浩撰文,“唐隶四家”之一韩择木之子韩秀实书丹。唐时隶书复兴,以“唐隶四家”为代表,其中韩择木系韩愈叔父,其书法极为代宗看重。韩择木致仕后,代宗有“墨妙难继”之叹,诏令其举荐善书者,韩择木举其长子韩秀实以自代,韩秀实由此入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韩秀实隶书秉承家风,典雅清劲,卓有古意。《薛公神道碑铭》作为山西碑碣精华之一,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薛嵩墓冢,距神道碑有2里左右,墓冢封土高2.45米,周91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神道和墓地规模。

司马光墓, 包括司马温公祠里的茔地、祠堂、余庆禅寺和温公祠外的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楼等,位于夏县水头镇小晁村,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温公神道碑及碑楼,在司马温公祠外,明代嘉靖3年(1524)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修建,碑楼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联一幅:“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碑身厚硕高大、螭首龟趺,通高9米,堪称“华夏巨碑”,碑题“司马温公神道碑”,额题宋哲宗赵煦御篆“忠清粹德之碑”。碑楼系砖木结构,异于本地常见的石质仿木碑楼,无砖石雕饰,简洁大方。

原司马温公神道碑,北宋元祐三年(1088)立,由哲宗皇帝亲题篆额“忠清粹德之碑”,苏轼奉赦撰文并书丹,玉册官臣王蟠奉旨摹刻。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哲宗令将原碑推倒,碎为四段,碑文被毁,深埋地下,碑额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金皇统八年(1148),新任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温公祠,见废墟处长一杏花树,高丈余,树冠如伞,枝繁叶茂,实为奇观,忆及前事,命人掘挖,得断碑4段于泥土中。后将断碑依原拓片重新镌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称“杏花碑”。明嘉靖二年(1523),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仿原碑复立一巨型碑,通高8.3米,阔1.76米,厚0.44米,立于旧龟趺,额冠原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额,现矗立在司马光温公祠前,堪称三晋第一碑。

苏轼撰文并书丹

夏县瑶峰镇 大洋村泰山庙 ,现存大殿一座,始建年代不祥,据梁架题记,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均有修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前檐设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起来刚修缮过,质朴大气。

夏县埝掌镇 上冯村 圣母 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圣母殿与八卦亭(香亭)。圣母殿始建于元延祐3年(1316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据说庙内保存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25年(1845年)、光绪9年(1883年)重修碑记三通,未见。八卦亭(香亭)引人注目。

香亭即献殿,由前檐歇山顶抱厦一间与后部的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的单檐歇山顶主亭两部分构成,为明代建筑。

整个献亭真是不惜财力,看那梁柱,看那结构、看那屋顶,只有感叹!行走在河东大地,你往往经历不期而遇的惊喜,而对于宁静的村庄,她们就是平常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像极河东人,普普通通,但不经意间会给你一份惊奇。毕竟中国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五千年的文明基因沉入河东人的血脉。

从这边看享亭,古朴大方,高贵不俗

看这个六边形藻井,斗拱,垂莲柱,多标准扎实

夏县关帝庙 ,位于县城解放南路,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系1994年扩街时后移重建。

夏县关帝庙坐西朝东,创建于元,明有增建,清乾隆修葺,现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牌坊、献殿、正殿,牌坊两边侧后现存配楼各一座(刀楼、印楼),献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座。

牌坊为二柱单楼式木牌坊,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

印楼刀楼及两边厢房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大殿内有彩画。

夏县裴介村是介子推故里, 介子推墓 就在村南,来到墓地,仅存两通碑,侵蚀严重,字迹漫漶,无一字可认。据说一碑是清雍正二年(1724)介氏合族所立,碑刻:“介氏祖晋洁惠后之推墓”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另一碑是夏县人民委员会1963年所立文物保护碑,碑文:“介子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在村里无意中发现了这个 裴介关帝庙对台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县人和文物保护碑过不去,这是一例,后面还会见到。

相当标准的山门舞楼,山门舞楼始于明而普遍流行于清。底层通行,上层演戏,舞台的山墙之外还附建二层戏房,上层作化装间,下层为艺人的伙房及临时休息处。现舞台上加了一堵墙,改成了房子。小时,常听人说唱对台戏。这就是对台,两台戏同时唱,看那边更能吸引观众。后土祠、墙下关帝庙都是这种同式样的山门舞楼。

对面这个舞台岁数不小, 建于明万历30年(1602),清乾隆40年(1775)重建,貌不惊人,兀立此地400多年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pg电子游戏的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pg电子游戏的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