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试玩入口-pg电子游戏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民间高手解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精解-pg电子试玩入口

荆十三 2024-02-17 08:47:48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阳密乃固说:这开篇就讲阴阳的重要性,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所以说是天地之道,既然是普遍规律,那万事万物都应该遵从它,所以说它是万物的纲领和纪律,万物不停的变化发展、死生循环,那这个变化发展、死生循环的根源还是源自阴阳,你看这个阴阳是何等重要,所以《内经》的作者最后直接指出它是“生杀之本始”,也就是说万物的生与死的开始与过程亦由它控制,那作为我们人,要想养生长寿,是不是也要在阴阳二字上去打算呢?这是其一;其二,后面紧接着讲“治病必求于本”,说明这个“本”就是阴阳,所以治病的大原则也是要调理阴阳,怎么调理?使人体恢复到、阳密乃固的状态就是调理阴阳。如果治病不求于本,那就是治标了,治标也是中医的一个治法,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有人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只不过中医认为治标以后,如果不再去治其本,则病还是会回头的,所以许多病人很疑惑,为什么吃药的时候很好,一停药又不行了,这就是医生没有为患者治其本、断其根的缘故。)

微信图片_20240120152616.png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古人对事物的解释是通过许多的现象来说明的,并不会像现在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例如阴阳的定义,内经就没有明确的文字,这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也给现代人读古代书带来了一些麻烦,所以读古书时要靠悟,常常有必要还原当时的情景。例如这一段,我们可以这样想象:黄帝指着天说,阴就是安静不动的,阳就是浮躁善动的,所以阳气积累多了就浮在上面成了天,阴气积累多了就安静的待在下面成了地;第二点,这阴阳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一盆水,当注入能量的时候,例如加热的时候就化成了热水,继而化成蒸气,肉眼就看不到了,如果这个蒸气我们去降温它又变成了水,甚至可以变成冰,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还是这盆水,阳气或者说能量可以使它在阴阳之间发生转换,化成气我们说它是阳,变成水我们说它是阴,如果变成了冰那就是至阴了,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阳是无形的能量,阴是有形的物质,这就是阴阳的引申义;第三点,怎么理解“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因为宇宙各处皆是由大大小小的太极组成,我们看太极图的的转换,就完全是阳极转阴,阴极转阳的一个模型,再来观天察地,你看地面上的热气升腾,但一旦到了天空一定转寒,所以说高处不胜寒嘛,如果再拿人体类比,那肺法象天幕,也就是说肺是人体里面的天空,我们想一想天空有什么功能?天空可以将外太空隔离开来,形成所谓的大气层,那肺也是这样,所以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的皮肤都归肺管,肺还可以制约心火,火的本性焰上,所以心火如果没有肺的制约那一定把头脑给烧焦了,有了肺的制约心火才可以移热小肠,肺又主气,所以我们的气到了肺藏就一定是寒的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本段依然是通过天地气机的转化来说明阴阳转换的道理。你看地本来为浊阴,但是地气往上走就成了阳,地气上升为云就成了至阳,这至阳之物获得的阴越来越多就会变成雨,这雨水下降就成了阴,再类推到人的身上,清阳都是往上走、往外走、往腠理四肢走的,浊阴都是往下走、往里走、往五脏六腑走的,所以一般而言,就是上升发散为阳,下降收敛为阴,这正是我们理解内经以后对阴阳给出的定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之前纯讲阴与阳的关系,那从这一段开始,对阴阳做了引申,食物本身既有阴也有阳,而阴阳之中还有阴阳,怎么分?那么对食物或者药物而言,里面既包含气也包含味,其中气为阳,味为阴,而阳气往上走,阴味往下走,至于这药物吃进去以后,究竟怎么走,这要看谁占主导地位,所以后面紧接着细分,气与味还要分厚薄,其中以厚者占主导地位,最后得到结论:味厚的阴太重,直接宣泄掉,所谓宣泄掉就是不被吸收利用,所以多吃肥腻的东西常常闹肚子,味薄的比较畅通,所以中医养生认为还是味薄一点,清淡一点比较好;对气而言,气薄的可以向外发泄,气厚的力量太过容易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之前的气与味都是分开来讲的,但食物都有气与味这阴阳两个方面,如果气与味的阴阳属性正好矛盾怎么办?所以这里就下了一个结论,不管气味谁厚谁薄,谁主谁从,一律从结果分析,只要是辛甘发散的就是阳药,只要是酸苦涌泄的就是阴药。)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什么是“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所以情志调摄得不好,就直接会伤及阳气,所以内经告诉我们要和喜怒而安居处,并把它作为养生的关键之一,而过分的寒与暑,会伤及我们的形体,因为寒则缩,热则纵,后面进一步深入,如果喜怒不节,寒暑过度,阳气尽管可以生生不息,但是不会处于一个固密的状态,所以叫做“生乃不固”,例如民间俗语讲“春捂秋冻”,《内经》又讲冬季要“避寒就温”,秋天要冻,但到了冬天又要温,怎么理解?根据一年四季的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运转,秋季的时候是阳气由长转收的时候,适当的保持寒冷一点,可以刺激阳气的收藏,而冬季的时候,人体像大地一样,这时候阳气已经潜藏入地底下很深,正确的做法是不去扰动它,但是如果这时候身体太冷,必然会刺激阳气从很深的地方激发出来御寒,这就扰动了阳气,其结果是阳气“生乃不固”,所以内经所揭示的养生原则,不管是合理调摄情志也好,顺应四时寒暑也好,还是坚持七损八益的修为也好,其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保持阳密乃固的阴阳调和状态,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根本。)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天的寒,春天的风,夏天的暑,秋天的湿,都是四时之正气,但是感之同样可以伤人,得的病是常见病,也不会传染,如果气候反常,例如冬行春令,我们感受到四时的邪气,那就会引发疫情,什么非典、等等都是这样来的,这是内经对疫病的理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冬天伤于寒,延后一个季节到春天了还会引发温病?这说明四季的轮回并不是各不相干的,春天阳气的运转是否正常,要看冬天提供给它基础,例如冬天伤于寒,其结果就是过早的扰动了潜藏的阳气,阳气就会生乃不固,阳气不固则意味损失消耗太大,这样春天阳气应该升发的时候反而没有了物质基础,如是引发温病,这就像一场4*100的接力赛一样,只有前一棒跑得好,后面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千百年来,人们无法知道内经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内外表里这些知识源自何人,那么黄帝在这里已然泄漏给大家了,那就是所有这些都是上古圣人的杰作,那怎么理解这些上古圣人?一个他们可能是修道高人,能够长生内视,脏腑经络看得一清二楚;一个他们可能是上个人纪的人,而内经的知识正是上个人纪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有他们可能是外星人,而内经的一问一答就相当于外星人教授地球人知识的一个课堂笔记。)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一段很重要,按我的理解,在内经里面这一段最接近对阴阳的定义,我来解释给诸位听:首先我们的祖先仰观天俯察地,看到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地气上升、雨气下降,于是灵感一现,发现天与地,无非在做着上升和下降的循环运动,继而发现,不但是天与地,甚至地球上的万物,也都是在做着上升与下降的循环运动,所以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后来我们祖先想,这上升与下降运动,就给他们命名为阴与阳吧,因为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上升与下降,所以阴阳就是天地之间的总规律嘛,就如同体内的血与气,地球上的男与女一样,所以说“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而左与右,就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左升右降这样才不致抵触;水与火,是阴与阳相互转化的征兆,看到火,我们知道阴在转阳,看到水,我们知道阳要转阴,你看先天八卦图中,乾为天居上,而坤为地居下,因为先天八卦图是一副静止的世界图,到了后天八卦阶段,有了阴阳,就有了八卦之间的交流,所以象征阴阳的征兆的坎水与离火就取代了乾坤的位置;最后《内经》的作者给阴阳做了一个总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阴与阳,讲到最后,是万物能够运转的能量与动力,其实这就是阴阳的引申义的出处,因为古代没有能量的概念,所以我认为,根据这一段再按现代科学的语言去定义阴阳,其实只有两句话,一句是“上升发散为阳,下降收敛为阴”这是阴阳的本义,另一句是“能量为阳,物质为阴”这是阴阳的引申义,古人讲得晕头转向的阴阳二字诀,其实就这么简单。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再去理解后面一句话就容易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你看阴是物质,它是沉积在里面的,而阳是能量,就像阴派出的使者一样,例如士兵守城,不打仗时,士兵待在城里面,并没有发生作用,但是士兵的多少决定了城池的守护能力,这叫“阴在内,阳之守也”,一旦打仗,士兵被派出城外御敌,就发生了作用,就表现出守城的能力,这叫“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说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变的,物质可以转变为能量,上升也可以转变为下降。)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阳密乃固说:大家注意,黄帝这里问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黄帝问岐伯,那怎么去效法阴阳呢?我们不是常讲有理论还要有方法吗?先前种种问的都是“理”上的东西,这里问到了“法”,但是岐伯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在讲阴阳不平衡时的症状,有点答非所问,不想泄露天机的意思,但是黄帝毕竟是黄帝,与岐伯是君臣关系,所以不会放弃垂询,只是改了一种方式来问:“怎么去调节阴阳这两个”呢?内经的作者往往在关键的地方都是这样的文法,以示重要,这是其一;其二,尽管岐伯在这里答非所问,但是所说的还是相当重要,要记住“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但是阳为什么会胜?是阳气太多了吗?一般不会,后世有一句话叫做“阳不患多”,那是怎么造成的呢?内经说过“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竭”,所以说阳胜是身体的阳气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不能做到阳密乃固所造成的,阳胜的状态不可能持久,内经无时不在强调阳密乃固的重要性,阳气的最佳状态就是缓慢的释放。)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怎么去调节阴阳?岐伯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修为,则阴阳就可以调节,不知道的,就会过早的衰老。这句话很重要,其一,调节阴阳是何等重要,内经早有明言,“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讲到过“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还是阴阳,所以,调节阴阳即是治病,也是养生,能够调节阴阳则祛病延年都有了;其二,这么重要的内容岐伯却一言以蔽之,能够知道七损八益,就可以调节阴阳,显然岐伯是不愿意说得太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有点泄露天机的意思,所以说七损八益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说调节阴阳是理,那么七损八益就是法,从此以后理与法就都有了。但是《内经》作者行文到此就没有了下文,究竟怎么去修炼七损八益,《内经》没有明说,这当然是有意为之,《内经》的作者是害怕泄漏天机还是别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那我们对七损八益的内容也只好另文再述。)`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一段同样很重要,但是内经的作者也许正是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信奉“非其人勿教”的教条,所以将其主语全部去掉了,不求甚解之人读之,莫名其妙,什么都得不到,而要理解之,光靠古文基础还不能胜任,最主要的是要知晓本土道家的修炼常识才行,我今试着将其还原。

第一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而名异尔”,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东西同出而名异?如果事先知道七损八益讲的是什么,再来理解就容易得多,天不绝中华文明,上个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出土解开了“七损八益”这个千古谜团。我的理解是元精如果沿精道外流(顺行)就是淫精,淫精可以生人,元精如果沿脊柱()上行去还精补脑(逆行)就是修炼元神,修炼元神就会成仙,所以道家说“顺成人,逆为仙”,淫精与元神他们的前身都是元精,只不过身体里面有两条途径,它们走的途径不一样,作用就完全不同,所以说它们是“同出而名异耳”,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强健,不知道就会老得快,你看内经的作者并没有说要依法去做才强健,只说知道了就会强健,因为他有这份自信,认为世上没有人知道了还不去做的。

第二句“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还是省去了主语。聪明的人知道淫精与元精是一样的东西而去珍惜,而愚蠢的人以为它们不一样而去放纵,所以愚蠢的人常常身体里面的元精不足,而聪明的人常常会保持持满有余的状态。

第三句“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这是讲保持元精有余的状态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内经多次讲要“持满”,原因就在这里,元精讲白了可以理解为我们人体的能量库,是阳气的物质态或者说潜藏态,通过炼精化气,就可以将物质态上升为功能态,到了练气还神的时候则更是功能态到信息态的转变。

第四句就是讲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要怎么去做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什么叫无为之事,根据前后文的连贯性,这里专指修持七损八益就是为无为之事,无为是对应于有欲说的,以恬淡为乐,把自己的欲望与志趣都用在守护虚无的地方,在修持七损八益的时候从情志上应该这样去调摄,这样做就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这有点夸张了,但这就是上古圣人治理身体和保全生命的做法,所以上古圣人的修为也不过如此,只不过他还有大道流行的好天时。

所以说看了《黄帝内经》,什么修持什么手段都在里面了,根本不需要再去求仙访道,内经不愧为内经,黄帝不愧为黄帝。)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之前讲了天人相应的许多道理,例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里继续讲天地为万物之父母,《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内经》与道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第二,既然人是效法天地,那天地又是怎么运行的呢?《内经》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也就是说,天地的运行有更大的神明主宰它,《内经》论到这里打止,不再往下说,因为说了也没有意义,我们只要知道人间万物都依循天地之规律即可,那么天地是怎么样的运行的?“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在“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不要小看了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正是《易经》所要揭示的天地间的最大的规律,是为“天道”,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我们中医养生以及治病,也是从这八个字开始,所以后面的总结讲了,“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致矣”;第三,既然人要效法天地,那么具体怎么做?《内经》说“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伴人事以养五脏。”讲得很清楚。)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因为有天人相应,天地与人是有交流感应的,所以顺应天地则是养生,与天地相逆则会致病,而且很快,所以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之前讲了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气致病是很普遍的,而且快得像暴风疾雨一样,而治疗的原则是要快,不要等病很深了再去治,这里还隐含了一个中医的思想,即病是可以传变的,是从肌肤到筋脉,再到六腑,到五脏,例如肝病肾病等等,也许其病的源头仅仅是来自一场感冒而已,《内经》的观念与仲景的六经辩证吻合,这是西医所无法理解的。)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这里开始讲到了一些治疗原则,尤其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被所有的中医师奉为诊疗指南,关键就在“先别阴阳”一句,表明我们治病的大原则首要还是阴阳二字诀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45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pg电子游戏的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pg电子游戏的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2023-05-02
牵引术后缘何会便秘
2023-06-08
哪些儿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现)
2023-06-13
春季吃野菜 时尚又抗癌
2023-05-20
天冷为什么爱牙痛
2023-06-20
安全使用甲硝唑
2023-06-16
基因检测结果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对手术方案的选择
2023-05-18
小儿肾炎
2023-06-19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易出现神经病变
2023-06-08
网站地图